名师大家

薛愚

作者:  来源:《西农名家故事》  发布日期:2023-09-08  浏览次数:

image.png

1936年,在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处主任王玉堂的盛邀下,国立暨南大学任教的薛愚离开生活条件优越的上海,来到武功农专,任农业化学组教授兼农化系主任,为农化系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薛愚离开上海赴农专,路过南京时,农专首任校长于右任亲自召见薛愚,鼓励他说:“我最爱中医中药,西北荒地较多,适宜种植草药,陕甘宁地区又盛产草药,你到那里可以开展药学事业。到农专后可以设实验室,进行研究,可以设药厂,提炼中草药。”

中共鄂北党组织创建人之一、中共襄阳县委第一任书记马适安是薛愚在鸿文中学读书时的好友,1933年被捕入狱,关在南京陆军监狱。到农专后,薛愚得知王玉堂是当时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旧部,并听说冯玉祥曾营救过不少爱国青年。在王玉堂的引荐下,1936年暑假,薛愚和王玉堂专程到南京面见冯玉祥,讲述了马适安因宣传抗日救国而遭逮捕的经过,冯玉祥当即表示要设法营救。但几经周折,未能使马适安获释。10月,中国化学会和军政部组织召开全国各大学部分化学教师座谈会,研究讨论防空防毒,薛愚作为农专代表参加。会后,他找监狱官询问未释放马适安的原因,并再次找到冯玉祥。冯玉祥听后不

满地说:“好,没放,我亲自写信营救。”说罢,又亲笔写了一封信,交薛愚送往监狱,交涉释放。过了两天,马适安即获自由,几经辗转进入太行山革命根据地,薛愚长久以来放在心上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1936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1937年9月17日,作为发起人之一的薛愚与农专秘书长杨亦周及进步学生成立了“陕西抗敌后援会西北农专分会”,邀请上海救亡剧团第五队来校公演救亡话剧,在武功演出月余,受到学校师生员工和附近农民群众的欢迎。

针对日本军队利用飞机狂轰滥炸,投放灭绝人性的化学毒气弹,在后援会的指示下,薛愚发挥专业所长,编写了《防空防毒法》小册子,

除在校内宣传、示范和演习外,还由农专印刷散发全国。薛愚还与化学教师葛春霖一起,到西安给中学化学教员训练班和军校进行防毒知识宣传教育。

为了让农专师生募集的寒衣、现金和其他物资充分发挥作用,在薛愚和陕西抗敌后援会西北农专分会宣传部部长、地下党员李道煊的努力下,他们将物资送给了抗日战功大且生活艰苦的八路军,后援会负责送到西安,林伯渠负责的八路军办事处负责验收。

1938年春,薛愚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见到林伯渠,提出两点请求:一是请林老到农专作一次时事报告;二是请林老写一封介绍他们夫妇二人到延安参加抗日的信件。林伯渠表示:“抗日战争可能是持久战,希望你留在后方从事民主统一战线工作。”从此,薛愚不再坚持己见,安心留在后方,做党需要的工作。

此后,薛愚离开西农,先后在国立药科专科学校、齐鲁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任教,成

为我国多所高等药学院系的创始人。他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是较早应用现代化学理

论和方法研究中药的学者。他先后对醉鱼草、茶叶、川芎、汉木鳌子等60余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特别是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设计的简易挥发油含量测定器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效率高等特点,优于当时国外同类仪器。

以“勤于职守,忠于职守。宁愿人负我,决不我负人”为座右铭的薛愚,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第一届理事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长等职。1949年夏,政协筹备会在中南海召开,薛愚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勉励他说:“搞药很好嘛,要努力啊!”薛愚不负共和国领袖和人民的厚望,一生致力于我国药学教育事业,讲授“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普通

化学”“药剂学”“调剂学”“药学概论”等课程,1940年创建了齐鲁大学药学系。1943年,他认真总结药学教育经验,发表《论药学教育》,阐述了“三级制、三系制与三关制”的“三三制”办学观点,“三级制”即药学教育要分初、中、高三级培养人才;“三系制”即药学院应分药化学系、生药学系、药理系;“三关制”即学习场所包括学校、药房、药厂三个机构。

1952年,薛愚担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教授、系主任,主持设置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品检验专业,延聘优秀师资,主持修建药学实验楼,购置仪器设备,扩充图书馆,扩大招生人数,培养大量药学人才。1984年,年近九旬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80年代编著了《中国药学史料》和《中国药学会史略》,为中国药学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薛愚(1894—1988),字慕回,湖北襄阳人,中共党员,药物化学家和药学教育家,我国药学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1925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化学系,1933年获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936年到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作为中国药学教育事业奠基者之一,提出药学教育“三三制”观点,编著我国第一部医药院校教材《医用有机化学》,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