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家

沈学年

作者:  来源:《西农名家故事》  发布日期:2023-09-08  浏览次数:

选育出陕西关中地区20世纪40年代主栽品种之一“武功27号”,开展以“碧玉麦”等外来品种改良“蚂蚱麦”的杂交育种试验,慧眼识才将学生赵洪璋调回学校任教并从事小麦品种选育工作,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沈学年可谓西农小麦育种事业的开拓者。

193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沈学年来到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农艺组技师兼副教授,1940—1945年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兼任教学试验农场主任。

当时,正值全面抗战爆发,战时粮食自给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安危存亡。西北作为国内最主要麦区,陕西省的小麦产量最多,但小麦品种混杂、栽培方法粗放导致产量相对低下。

为了尽快育成产量高、品质佳且适应当地环境的小麦品种,沈学年广泛搜集小麦种质资源,先后引种试验了潘希维尔世界小麦1219种,分别来自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印度、澳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小麦1972种,分别来自长江、珠江、淮河及黄河等流域。利用纯系育种法选出“蚂蚱麦”,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如何利用性状突出的外来品种改良容易感染条锈病、口松易落粒的当地农家品种“蚂蚱麦”?1938年,沈学年在农场开展了以“碧玉麦”等外来品种改良“蚂蚱麦”的杂交育种试验。他先后用“碧玉麦”“黑麦”“鹅观草”“奈氏麦”等分别与“蚂蚱麦”进行有性杂交育种,其中,他最看好“蚂蚱麦”与“碧玉麦”的组合,曾在《西北农学院麦作改进与推广之过去与将来》一文中提出:“‘蚂蚱麦’在陕西的适应性特别强,而‘碧玉麦’则有不落粒、秆健、不倒伏及抗病等优点,若能联合此二品系之优点,充分发现于杂交后代,则确为西北最有希望之推广品种。”1946年,沈学年离开西农后,由他的学生兼助手赵洪璋通过系谱法培育出抗锈病良种“碧蚂1号”,1959年种植面积达9000余万亩,创造了我国单个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

除广泛引种试验外,沈学年尤其注重小麦品种改良,除开展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试验外,还开展了天然杂交、抗病抗虫等研究试验,播种、肥料、灌溉等栽培试验和品种观察、混合选种、示范农田等品种推广试验。

沈学年认为,小麦优良品种繁殖后,直接推广给农民,这是品种改良与推广最基础的途径,结合栽培方法研究,指导农民改用科学耕作制度,进而保持优良种子的性状,从而间接增加小麦产量、改进小麦品质。

为了做好小麦良种推广工作,沈学年结合自己在美国大学所学作物育种及种子推广,根据研究与经验所得,撰写了《改良种子推广法》,从种子推广事业组织、区域试验、示范农田、繁殖优良品种、农家采用改良品种的办法、种子鉴定、种子分级等方面对做好良种推广提出了诸多良策。

1946年,沈学年回到家乡浙江从事水稻教学与科研。1947年出版了《作物育种学泛论》,融汇了他在西农多年教学、科研的实践经验和主要成果,成为当时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育种研究的主要教材。1953年出版的《水稻》则是我国较早论述水稻生产的一本著作。

1979年,沈学年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南方本)》的编写,主持“绪论”“耕作制度”部分的撰稿,也是全书的定稿人之一。为进一步推动南方稻作的发展,他联合5所高等农业院校稻作学教师,合编《实用水稻栽培学》,1981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沈学年一直从事稻田耕作制度的研究。他认为,耕作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研究的不仅是一种作物、一块农田、一季高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所有农田、所有作物的季季高产、年年高产问题。为使农业生产达到全面、持续的稳定高产,他在全国首先提出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物“五良”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强调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要充分发挥天、地、人、物的作用,做到天尽其时,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他为探索“五良”和“四尽”的耕作制度,辛勤耕耘了近40个春秋。

198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沈学年与刘巽浩合著的《多熟种植》一书。“精耕细作与多熟种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制度的两项基本技术措施。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自然条件多样,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牢牢地掌握这两项基本技术措施。”沈学年强调。

青年时代的沈学年是篮球运动员,他性格开朗、喜爱运动,骑自行车、唱绍剧、养花草是他的三大爱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当选第三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浙江省第二届至六届人大代表。

“一息尚在,仍要奋斗。”沈学年十分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81岁高龄时仍亲赴杨陵参加由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举办的全国首届耕作学青年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会前他积极承担论文评选工作,会上

热情洋溢地勉励青年们要热爱专业,发扬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为发展我国耕作学科、促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

沈学年(1906—2002),浙江余姚人,中共党员,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创始人之一。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早期开展水稻抗虫、小麦抗病育种,系选或鉴定出抗螟水稻和“蚂蚱麦”“碧玉麦”等优良品种;20世纪50年代讲授“作物学”,主编《耕作学(南方本)》,对建立和发展我国耕作学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