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家

朱显谟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08  浏览次数:

201710月,新华社《望》周刊报道: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这个消息,对一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曾发出“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誓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朱显谟来说,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喜讯。一个月后,朱显谟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1915124日,朱显谟出生于江苏崇明(今上海崇明)。“少年时需步行三四千米往返学校,课余时间要参加一定家务和田间劳动”的他,深感“农业劳作异常辛苦,方法古老,收获有限”,随即萌生了“立志做一名科学农民”的想法。

“民以食为天,有土斯有粮。”1936年,从上海中学毕业后,朱显谟“辜负”了数学老师朱凤豪的期望,弃工学农,毅然走进了国立中央大学农化系的课堂。

大学毕业后,朱显谟通过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招录考试,在著名土壤学家、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侯光炯的指导下开展土壤调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农民”。期间读完了《世界土类》等四大土壤学经典专著,为他以后从事土壤地理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侯光炯要求土壤调查工作必须“走到、摸到、看到、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四到一问”的科研态度深深影响了朱显谟,大量的野外实习和调查,让他对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等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严谨治学、勤于思索的作风。这也许是后来朱显谟不迷信书本的原因,甚至产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想法,从而养成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习惯。

朱显谟认为,科学家不能建立新理论,亦当端正老差错。纵观其一生的科研工作,只要是认定了的事物,总会锲而不舍地坚持寻求正确的答案。

“研究必须立足于实际,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崇洋媚外。模仿是手段,追踪创新才是目的。”朱显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江西土壤之侵蚀及其防治》到《甘肃中部土壤侵蚀调查报告》,从派遣唐克丽、史德明等老师留苏学习土壤侵蚀到建立水保所第一个野外试验站——子午岭试验站,从黄土区土壤侵蚀的分类到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朱显谟在土壤学、地质学、地理学、土壤侵蚀学和水土保持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发现。

苏联著名土壤学家威廉斯“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进行”的理论,曾经是指导国内开展土壤发生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朱显谟在实践中发现了该理论的局限性,科学地提出了以“岩漆”为始发标志的原始成土的四个时期,修正和发展了威廉斯的学说,提出“没有陆生生物的着生就没有土壤的形成;反过来倘若没有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当然更没有人类的出现”的论断。苏联土壤学家格拉西莫夫院士、科夫达院士和罗扎诺夫教授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曾大量引用朱显谟关于黄土高原土壤和土壤侵蚀的研究成果。

1954年,朱显谟首次公开发表黄土剖面中的“红层”是古土壤的观点,更正了法国第四纪地质学家德日进和我国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杨钟健未予肯定的“红色土”是黄土这一重要地质认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评价朱显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第四纪专家。”

20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根治黄河水患和开发黄河水利的号召下,朱显谟先后4次参加黄土高原考察,他“为这稀世宝地和几千年灿烂华夏文化发祥地经久不衰而感叹,也为长期严重水土流失使黄土侵蚀区满目疮痍而扼腕痛惜”。

1959年,朱显谟毅然从工作和生活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西北小镇杨陵,从此扎根黄土,将一生奉献给了他挚爱的土壤科学研究。

“看到朱显谟先生放弃南京二层专家楼,到杨陵住两间平房,且无卫生间和厨房,吃水要到公用自来水龙头接。这种为了科学事业的理想、为了国家的需要,献身于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行动,深深感动了我。”多年后,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动情地回忆起朱显谟来杨陵的故事。

1981年,年近古稀的朱显谟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深感“幸运、欣慰和任重道远”,真诚表示“要为党、为人民、为国家、为科学事业献出余生”。

作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战略家,朱显谟先后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沟沟坎坎

20多次,三跨昆仑,两度入疆,在认真总结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与水土保持、国土整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群众实践经验,20世纪80年代,朱显谟提出了“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大规模治理黄土高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依据。此后,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宣传、推广“28字方略”,先后4次著文论证该方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008年,93岁高龄的朱显谟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他强调:“重建黄土高原土壤水库是治理黄河的根本,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28字方略”后来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及验证。经过2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践,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31.6%提高到现在的65%,黄河输沙量由过去每年16亿吨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亿吨,助推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近400公里。黄土高原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伟大奇迹。

2021年,朱显谟被党中央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2124日,学校和杨凌示范区举办纪念朱显谟院士诞辰105周年座谈会,在水保所科研楼前敬塑朱显谟雕像,让后世瞻仰。

朱显谟(1915—2017),上海崇明人,中共党员,土壤学家。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化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出华南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红色冲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地带性土壤的观点。对黄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提出了风成沉积的新内容和新观点。是整治黄土高原国土、根治黄河水患“28字方略”和维护加强以土壤水库为本的“三库协防”的提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