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部 2013年07月10日08:44 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接受实践锻炼,困难的时候拉一把,得意的时候提个醒,让他们走得更稳,飞得更高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很多人评价带着群众谋发展、奔小康的领头人是“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能让群众感到离不开,是一个党员干部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群众对党的干部的最大褒奖,也是干部成长的最终目标。
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不论是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筚路蓝缕的创业建设时期,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而是披沙拣金,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的。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党组织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的打磨,更需要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长为一个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干部坚守党性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在工作中遭遇了“浮躁症”,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些干部“两年不提拔,心中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到处去活动”。尤其是,随着工作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有些干部认为干的越多,错的越多,秉持“守摊子”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背后是“官念”不正,权力观、价值观出了问题。
德之不厚,行将不远。克服干部成长道路上的不良心态,需要时刻铭记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要成长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炫于五色之惑”。从焦裕禄、孔繁森,到郑培民、牛玉儒,再到杨善洲、沈浩,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优秀干部,无不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最终才让群众“信得过、忘不了”。
立身以立学为先。身处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不加强学习,不能突破自身的能力局限和知识局限,很快就会被甩在时代后面。现实中,很多干部在面临复杂情况时有想法没办法,面对新生事物时有胆识没知识,筹划未来发展时有理想没理论,最终导致工作局面处处捉襟见肘,有冲劲没韧劲,有苦劳没功劳。还有的干部暮年未到,暮气先至,年纪轻轻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害怕创新惹出麻烦,就是担心失误承担责任。改变这种局面,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转变思维方式,形成创新能力。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善于集中民智,工作才能不惧风险,发展才能迎难而上,事业才能日新月异。
越是基层和艰苦地方,越是干部成长的沃土。一些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患上“坐等伯乐”心态,自认能力强、才华高,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没有伯乐发现自己。殊不知,群众才是干部成长的伯乐,基层才是展示才华的舞台。北京市曾经对254名年轻局级干部的成长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论表明,扎根人民群众、打牢实践基础,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254名年轻干部中,241人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平均基层工作时间为14.1年。正是在与群众的长时间接触中,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好干部还要靠组织培养。作为干部成长的“娘家人”,组织部门要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干部成长的赛场,正是在火热的实践中。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接受实践锻炼,让他们在成长的台阶上,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困难的时候拉一把,得意的时候提个醒,让他们走得更稳,飞得更高。同时,要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旧观念,树立开放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观念,为干部营造更好的成长氛围。
一名好干部的成长,离不开从身边人到全社会的帮助和鼓励。沈浩的母亲临别时叮咛他“听党的话,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事”,10岁的女儿给他寄语:“爸爸我爱你,别做贪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好干部的养成也是一样。全社会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猜忌;多一分关心,少一分责难,他们就会多一些干劲,多一点温暖,为群众多尽一份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发一点光。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0日 05 版) |